欢迎访问潍坊学院美术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举行

2023-07-30

7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美术馆、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潍坊学院主办,潍坊学院宣传部、潍坊学院科研处、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承办。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庄孔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色音;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主任刘燕;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乐;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杜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张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曲国先等专家;潍坊学院美术学院负责人、部分师生及青岛嘉宾等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彭少华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主持研讨会。会上,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负责人董小慧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庄孔韶;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致辞;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分别发言。


 参会专家与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彭少华主持开幕式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勇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庄孔韶先生致辞

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致辞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负责人董小慧介绍项目情况

   “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农民画的学术定位、农民画师(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农民画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新媒体是地的农民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2023年7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举行。本次研讨会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指导之下,由潍坊学院主办,潍坊学院宣传部、潍坊学院科研处、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承办,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术工作委员会、青岛西海岸美术馆、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协办,活动得到了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青岛市各级政府和宣传、文旅、协会等部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庄孔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色音;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主任刘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乐;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杜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张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曲国先;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剪纸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山东省民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奇;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包艳杰;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勇;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宿峰;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张华堂;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负责人董小慧;原胶南市副市长、黄岛区政协副主席,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刘淑岚;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彭少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名誉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年画美术馆名誉馆长、原胶南市文化馆馆长陈明;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原胶南市文化馆馆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区)美协主席王彬;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副馆长曾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委员、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知保;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副主任、青岛西海岸美术馆策展部主任刘伟;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薛玉世;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副主任、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增梅;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委员、胶南年画传承人崔增森;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副主任于周超;青岛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西海岸新区绿泽画院副院长,绿泽美术馆馆长周兆海;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副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前言艺术馆馆长徐佳成;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秘书长安蒙蒙;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王安,王冰;青岛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吕艺璇等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开始前,与会领导和嘉宾观看了正在青岛西海岸美术馆展出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




 领导和嘉宾观看展览

研讨会开幕式由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彭少华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主持研讨会。会上,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负责人董小慧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庄孔韶;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致辞;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分别发言。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彭少华主持开幕式

 对项目情况、嘉宾情况、研讨会议题做了介绍。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勇致辞

 发言摘要:感谢各位专家从全国各地不辞辛苦来到研讨会现场,百忙当中给我们以支持,同时感谢西海岸新区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的各位老师和文化馆的大力支持,还有西海岸美术馆,一并表示感谢!潍坊与胶南有着深厚的友谊,胶南的新年画、农民画,它有自己的独特风貌,从文化传承上来讲,跟潍坊是一脉相承的。本次研讨会专家云集,从学科交流的角度会有许多新的观点产生,我们做好研讨会的记录与传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致辞

 发言摘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热烈祝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和展览的举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我们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很高兴这样一个农民画的展览和研讨会顺利举办。农民画是民间艺术家长期辛勤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结果,同时又是我们艺术人类学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农民画既是根植于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同时也和当代艺术文化是紧密关联,所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既是文化遗产,又是当代的艺术实践。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于国家艺术基金宗旨的实现大有裨益,对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庄孔韶先生致辞

 发言摘要:和北京来的同行的想法一样,首先祝贺潍坊学院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并隆重举行了这次青岛农民画巡展和研讨。农民画是一项宏大的艺术文化事项,具有重要的意义。诸位都知道,农民画携带了多样性的地方环境、民俗生活与艺术构想,而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关注它的古今传承的生存与文化意义,人类学还关心地方绘画是怎样组织与流通,还有他们的不同的风格与色彩选择。因此我希望人类学的知识与方法能对农民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交叉影响,也预祝这次会议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圆满成功。谢谢!

国务院参事室干部、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喆致辞

 发言摘要: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荣幸能够来参加这次的研讨会,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农民画的学术定位,农民画师的身份认同以及艺术介入乡建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民画学术定位方面,农民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鲜明的民间色彩深受人民的喜爱。它以农村生活为主题,以直观的画面和浓烈的感情,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农民画在民间广泛传承流传,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农民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其纳入中国美术史的范畴,为其确立学术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农民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挖掘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

 其次我也想谈谈农民画师,就是农民画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农民画师是指那些以农民画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土地,深受农村文化的熏陶。农民画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表达。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他们的身份认同从农民到艺术家不仅体现了自身艺术创作的追求,也是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延续和弘扬。艺术家们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跨越社会阶层的美学表达方式,也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积累了人才和资源。

 在艺术介入乡建和文化认同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乡建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而艺术介入给了乡建和文化认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纽带,将城市和农村联系在一起。

 艺术项目和文化活动可以把城市的艺术家和农村的农民画画师联系起来,共同参与乡建和社区建设的规划与设计,通过艺术的力量可以提升农村的形象和品质,推动乡村的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还可以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方式,通过培养农民画师等艺术人才,可以传承乡土文化的创作技艺,让农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另外艺术的介入还能够提升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农村居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认同感,而艺术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通过艺术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开展,农民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加强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积极参与乡建和社区建设,推动乡村的发展,艺术的介入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艺术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和作用。

 农民画的学术定位,农民画师的身份认同以及艺术乡建和文化认同这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民画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农村文化,让农民画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同时艺术的介入也可以为艺术乡建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促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农民画的光芒绽放在农村文化的土壤上,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负责人董小慧介绍项目情况

 董小慧《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项目介绍》

 摘要:“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潍坊学院主办,潍坊学院宣传部、潍坊学院科研处、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承办。以新时代农民画作品为展览内容,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进行展示。展览展出全国多地农民画作品160余幅,于2023年6月至10月,先后在山东、贵州、云南、北京等地进行巡回展览,展现农民画新成就,展现乡村振兴新成果。

 我们在每一场展览地组织一场研讨会,邀请农民画家和农民画研究专家来共同参加,对农民画艺术创作和农民画艺术研究进行研讨,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这个项目的价值意义,一是通过农民画作品讴歌祖国繁荣,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来展现农民画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新时代形式语言题材的新发展,展现中华民族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个性魅力,来研究农民画的地域性特色,探讨共性和个性的表现;三是为乡村振兴赋能,提振文化自信;四是是充分体现公益性,进行社会美育,实现文化惠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建民发言

 王建民:《“农民画”的概念与实践》

 摘要:农民画被认为是通俗画的一种,因而是存在已久的画种。然而,“农民画”这一概念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提出的。追寻“农民画”概念提出的历史语境,进而梳理中国农民画的演变过程,以求窥见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轨迹。将“农民画”作为方法,或者一个特定的思考和探索话题加以探讨,通过农民画的画面构成和表现主题等方面,探析中国社会对于农民的想象和理解,从而说明特定场景下产生的独特艺术对于社会文化的能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赵旭东发言

 赵旭东:《面向文化转型的农民画与农民画家的身份认同》

 摘要:首先,乡村振兴是一个不可避开的大背景,这意味着文化在变,在发生着文化转型,从乡土中国到乡村振兴,这属于是世界性意义的文化转型的连带性的反映,而真正要从农民画中看到这种转型的实际表达。其次,农民画的当下创造是在此一转型背景之下发生的,它跟过去的区别根本就在于农民画开始从直接去服务于乡村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显然是给予性的、程式化的,也是价值表达意义上的,由此而转变到了自觉意义上的自我生活的表达,这显然是对自己生活变化的特征性的把握和表达,同时还是对于自己文化的利用而带来的生活持守而有的一种文化认同,这属于是一种新的文化映射,从构成要素、表达主题上都属于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第三,现代世界的文化转型更多体现在流动性、跨边界性以及不确定性上,而农民画是否在映射着这些转型,这是可以将其当作一种文化的投射来看待的。第四,农民画家的身份认同显然是两面的,其中的一方面是自身的农民生活的存在,这是来自于乡土生活实践的,而另一方面又会被赋予一种自觉意识的画家身份,前者是传统的,而后者则是现代的,二者的结合体现着一种文化转型的后果,即从专门游走于乡间、服务于乡间的画师、匠人,而转变成为是自我创造并表达出其自身生活内涵的视觉创造的新主角,因为能够体现出地方性文化特征的画面构成将会是这种农民画身份认同的新标志。最后,农民画本身隐含着多样性的表达,因为地方性是多样性的,各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农民画的表达形态。这种多样性显然是建立在了对于自身独特性生活感受的理解而有的在物化的投射之上。这是从不自觉的自我而转变到一种自觉性的自我表达上,这同样也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表达上的新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会主任庄孔韶发言

 庄孔韶:《绘画人类学的观察》

 摘要:青岛农民画巡展是一项宏大的艺术文化事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农民画携带了丰富的生境丶民俗与艺术构想。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关注其古今传承的生存与文化意义,地方绘画何以组织与流通,以及多样性表达与色彩呈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色音发言

 色音:《农民画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

 摘要:农民画是重要的乡土人文资源,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够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开发各类人文资源首先需要对人文资源概念有个清晰的界定和分类,然后才能够分门别类地去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发言

 刘燕:《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民画的创作与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农民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画种,其创作以民族民间艺术为根基,以乡土村落为母体,融合了时代内容和民族传统美术的样式、观念和功能,是民族民间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画是时代风貌的反映。阐述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画创作风格和特点,探讨农民画创作发展的四有路径。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画创作应该盘活民间美术资源,实现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画创作成为融合新时代农民情感与民间美术传统、国家时代精神与农村生活图景、社会历史主题与农村生活理想的艺术形态和文化载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发言

 王永健:《论工匠与获得艺术家的身份认同》

 摘要:1922年,理查德·F·巴赫曾在《美国艺术杂志》上发表《何谓工匠》的文章,文章指出,我们习惯于将工匠视为在设计和执行方面结合自身能力的人,自己设计和生产作品,并可能在助手或学徒的帮助下完成。三个衡量标准,即“材料、执行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

 工匠与艺术家的分野主要表现在:

 1.创作目标:工匠:工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他们的创作目标是生产出高质量、耐用、符合需求的产品或物件。他们通常遵循特定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关注技术细节,以确保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艺术家:艺术家则追求表现、创新和创意,他们的创作目标是通过艺术作品传达情感、思想和美感。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不仅仅是实用品,更强调对审美、设计感和象征意义的追求。

 2.创作过程:(复制策略的差异化)工匠:工匠的创作过程通常较为系统化和工程化,他们遵循一系列的生产步骤和工艺,使用技术和工具来完成任务。重视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传承,并追求生产效率和品质。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更加自由和富有创意,他们可能更注重内心的灵感和直觉。艺术家常常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对生活的观察来进行创作,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3.角色与地位:工匠:工匠在社会中扮演着实用品生产的角色,他们的作品可能大规模生产,为人们提供日常所需的物品。工匠的地位虽然重要,但在艺术创作领域,他们常常被较为传统的技艺工作者所代表。艺术家:艺术家在社会中扮演着文化创造的角色,他们的作品能够传达情感、思想,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常常被视为独特和具有价值的创意表现。

 布尔迪厄在研究法国艺术品市场时,指出了靠一个象征资本或文化资本上的意义所带动的艺术家成长的社会过程。对于艺术家的身份认同,是社会认同与利益认同相互捆绑在一起的。一方面是工匠作为主体对艺术家本身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是外部对于其艺术家身份的形塑。

 当然,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有时工匠和艺术家之间会有交叉和融合。一些工匠可能通过注入创意和独特的设计元素,将其作品提升到艺术品的水平;而一些艺术家可能也会运用工匠的技术和工艺,创作出更具实用性的作品。这种交融使得创作的世界更加多样和富有创新性。工匠与艺术家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手工劳作的技艺之士,另一个是天赋异禀的创作家。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工匠与艺术家的身份认同逐渐融合。

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杜靖发言

 杜靖:《与世界一同“上手”——从手入手的观察》

 摘要:人类学没有资格去界定什么是农民画和农民画家。我们唯一可做的是去呈现或显象农民画家如何界定自己为农民画家与农民画,了解他们的界定手段和表达方式。当然,也包括他人对农民画家和农民画的界定与理解。不站队,也许是人类学最明智的做法。在千差万别的界定手段与尺寸中,手被有些农民画家作为判定自己是农民画家的关键工具。因而从手入手,研究农民画家的手,看手如何携带其周围世界一同扑入绘画过程,不失为理解农民画家和农民画的一个良策。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乐发言

 牛乐:《从民间到民间:词、艺术、与身份的变迁》

 摘要:在中国艺术史上,农民画是新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现象,其原始驱动力在于“农民”这一词语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多重意涵,是语言、艺术与社会身份共同构造的艺术文本。以农民画为代表的艺术家以平行的社会身份规避了“雅”与“俗”对立的艺术史身份,达成原生性、生活性、时代性充分互嵌形成的特殊艺术身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张杰发言

 张杰:《新媒体时代的农民画影像表达》

 摘要: 农民画的定义及其艺术语言的进化:由farmer painting到folk art painting,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农民画已历经了近七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范式,是一种绘画风格,不应再以是否出自农民之手作为定义标准。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团队创作的《吃不了兜着走》海报作品巧妙运用了农民画的艺术风格,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大众了解农民画。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曲国先发言

 曲国先:《新农民画的价值再探讨》

 摘要:农民画创作者有着对生活的独到理解、真切感悟,画作虽然技巧稚拙但情感真挚,呈现出独特韵味,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及向往。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农村的美好生活是怎样的?需要什么?在此背景下,新农民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新农民画承载了表达的自由,从生活感受出发来反映生活情趣,即“真情实感”,是以表达的自由体验生命的自由;新农民画禀赋着传统民间审美意识,传达出传统民间的审美品格,蕴含着对本乡本土的文化自信;新农民画是农民创造性的劳作行为,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丰富乡村生活意义;新农民画将个体生命沉浸到乡土文化情境中,感受乡土文化厚重历史、宽阔空间和饱满精神,塑造农民积极美好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推动乡村精神家园构建,再塑乡村精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名誉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年画美术馆名誉馆长、原胶南市文化馆馆长陈明发言

 陈明:《胶南年画、农民画人才培养》

 摘要:对农民画概念的不同认识,农民画和年画的关系,农民画家创作队伍中画家身份的转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希望对农民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委员、青岛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知保发言

 陈知保:《农民画人才培养与农民画创作》

 摘要:对青岛市农民画“胶南年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把青岛市农民画“胶南年画”画家的成长过程、并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工作情况对青岛市农民画“胶南年画”人才培养工作、青岛市美协对农民画的支持等进行了阐述。重点对“胶南年画”精品作品和创作进行了分析。

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农民画艺委会委员、胶南年画传承人崔增森发言

 摘要: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民,热爱画胶南年画、农民画。借此机会与专家、教授在一起交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以此为契机,继续创作优质的作品,为胶南年画、农民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吕艺璇发言

 吕艺璇:《从素描进入田野》

 摘要:对农民画的表现题材进行分析,提出展出的农民画大部分以集体欢腾为主题,这与组织的农民画的奖评机制、农民画家的生活资料获取途径有关。除此之外,将自己于3月份跟随导师杜靖老师做的集体化时期农具生产技术的素描田野实践,结合庄孔韶老师团队的绘画人类学理论成果,提出素描是一种人类学进入田野的方法,以较少主体性与创造性来作为论证工具,画与文字之间互译合作。

   “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青岛站)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农民画的学术定位、农民画师(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农民画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新媒体时代的农民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各位学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文化对话。对农民画的原生性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学术精英的理论梳理与大众审美的交融、农民画夸张的表现力与朴素的民风民俗的交融进行了探讨。提出民间美术的区域性特点应该立足于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艺术样式的跨界融合;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艺术多元化;在艺术语言多样化的环境下,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会上,青岛市农民画家代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就青岛农民画、“胶南年画”未来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们展开了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于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学科融合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拓宽视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认知。同时,也提升了展览的学术品位。还为潍坊学院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的进一步交流互动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效加强了双方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文化振兴、新媒体时代的农民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2019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 | 地址: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潍坊学院一号教学楼荟萃楼 | 邮编:261061 | 电话:0536-8785127